盐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争取国家和省在我市沿海布局钢铁产业基地,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承接 苏南及沿江地区钢铁企业转移, 依托沿海港口有利条件,着力建设 1000 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主要生产汽车、机电装备用特钢、板材、硅钢片、钢管、镀锌板及彩镀板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产品。 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苏北沿海地区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典型示范、重点突破、循序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
1 .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 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在我市纺织、机械、化工、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围绕建材、造纸、电力、化工、纺织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广应用 ERP (企业资源计划)、 DCS (集散控制系统)、变频控制及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有效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传统技术、设备、工艺、安全控制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的集成,提高生产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园区产业体系、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改造,实现园区内部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十二五”期间,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3 个以上,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10 个以上。
2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推进工作,推广产品数据管理( PDM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 )等信息技术,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提高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围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扶持一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柔性制造技术系统( FMS )、集散控制系统( DCS )等生产过程自动化项目,逐步提高智能化和自动装备的应用比重,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产品质量。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到 2015 年,力争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80 %的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 60 %的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的信息化。
3 .实施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 推动信息化在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开发、循环经济项目中的应用。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风电、环保设备、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汽车等特色产业,每个行业每年抓好 5 个“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争取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20 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100 个。同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共性与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性中小企业软件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 按照“四有三聚”的总体要求,通过园区建设、项目推进、龙头培植、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电子信息、石油机械、泵阀机械、 节能电光源、船舶制造、盐化工、绿色食品等 特色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市特色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65% 以上。
1 .严格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 认真落实特色产业和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年度特色产业推进计划,按照目标和要求,做大做强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做专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提高集约程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通过调整和提高,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2.加快园区特色化建设。 根据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特征实施园区建设规划,路、网、管道、容积率等建设努力体现特色产业的个性特点,按照产业链形成的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功能布局。做好特色产业配套工艺、配套物流、专业市场、服务平台等建设工作,提升园区的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统筹考虑、切实保障园区企业对水、电、气、污染物处理等共性需求。到2015年,80%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成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
3.培植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 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以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为目标,以招引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以完善特色产业链为核心,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重大项目,推进特色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壮大特色产业规模。以存量调整为手段,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和实施对外合作重组。积极推进社会化分工协作,逐步把特色产业的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集资源占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航空母舰”。到2015年,力争每个特色产业都有开票销售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4 .加快特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特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融资担保、信息咨询、行业协会、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交易市场、展示中心,推进新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放大产业特色效应,增强对国内外龙头企业吸引力,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 24 个特色产业全部建成完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三)加快园区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和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到 2015 年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度达到 80% 以上。
1 .提升发展经济开发区。 全面提升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水平,重点推进沿海五县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海关监管点等的设立和建设,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窗口。
2 .加快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要按照集聚集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标准厂房建设。到 2012 年,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和金融物流等配套功能基本齐全,产业特色明显,所有特色产业园区都要达到 A 级以上园区标准要求。到 2015 年, 80% 以上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或“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3 .加强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建设。 重点镇中小企业园在园区建设、入园企业、经济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成为重点镇和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重点镇中小企业园与县域支柱产业、新兴特色产业相衔接、相配套,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品发展模式。全市新建标准厂房面积要达到 600 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厂房占 60% 以上。新建成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 150 个。到 2015 年底,重点镇累计进园企业不少于 5000 户,实现销售超 1200 亿元。
(四)推进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产 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两化融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支柱产业、新特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 .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载体。 建立市级以上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的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例达到 30% 以上。 抓好现有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运行质量。建立现有企业技术中心考核奖励制度,对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考核评价优秀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实质性运作水平。
2 .组建一批区域和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以盐城工学院等一批本地高等院校为载体,鼓励有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积极联合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新型纺织、纺织机械、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新能源及装备、医药化工等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本地企业的技术研发、咨询、认证、评估、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推进各类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我市国家、省级开发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园区高新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功能。到 2015 年,县级工业园区都建立相应的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 .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以高新技术、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工艺设计新颖度、加工制造精细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每年在我市纺织、汽车、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以及石油装备、纺织机械、节能电光源灯、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中选择 10-20 个关键技术难题,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打通产业技术链。积极推广“产学研联合攻关技术创新项目”模式,搭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积极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4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核心提升项目推进水平,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加速我市工业与国际生产力的对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对全市支柱产业和新特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导向性研究,定期发布全市支柱产业和新特产业重点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导向目录,强化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五)培植大企业
“十二五”期间,以推进重点企业资产重组、资本经营、扩张提升为方向,着力打造一批 50 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1 .着力推进企业资产重组。 以国际跨国公司、国内 500 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重点,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 50 强工业企业投大靠强 , 努力倡导和实施战略性资产重组。研究制定培植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意见,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培植一批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资产重组的组织推进水平,逐年制定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目标 , 突出重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领导挂钩服务工作机制 , 积极帮助企业协调影响企业重组发展的制约因素,争取“十二五”期间累计 40 户左右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国内 500 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完成战略性资产重组。
2 .全力助推企业上市。 上市融资是提升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我市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市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快企业上市节奏,完善和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建立企业上市绿色服务通道,健全企业上市工作责任和服务体系。 2012 年前力争东强电缆、信得石油机械、日月照明等 4-5 户企业成功上市,培植 20-30 家上市后备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 10 家以上企业完成上市, 50 户以上企业列入后备企业资源库。鼓励和指导已上市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发行债券等形式实施再融资。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财经速递
网站地图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
初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特色班
·精品班
·实验班
初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
中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普通班
·特色班
·精品班
中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