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盐城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抓住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概况
1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 十一五 ”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 “ 以工兴市 ” 为第一方略,抢抓沿海发展新机遇,积极面对金融危机新挑战,努力营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盐城工业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
⑴工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 十一五 ” 是盐城工业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到 2010 年末,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43% ,比 “ 十五 ” 末提高 4 个百分点;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 21.3 % ,较 “ 十五 ” 期间快 3.8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 500 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数已达 3620 户,比 “ 十五 ” 末增加 1535 户,增幅达 73.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985.6 亿元,占全口径工业比重为 95.23% ,比 “ 十五 ” 末增加 26.4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 29.4% ,比 “ 十五 ” 期间快 10.9 个百分点,盐城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⑵支柱产业明显提升,新特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市已形成机械装备、纺织、化工、汽车等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定报工业的 78% ,比 “ 十五 ” 末提高近 6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近 4 个百分点;全市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的路径、要求和推进方式已经明确,对重抓新特产业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强烈推进新特产业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以风电装备、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节能电光源、盐化工、海洋生物等为代表的新特产业快速成长壮大,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现阶段重点规划发展的 7 个新兴产业、 24 个特色产业,有力提升了工业特色化水平,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10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 1 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及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已成为承接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⑶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 到 “十一五”末, 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累计分别达 8.89 万户、 52.8 万户、2649亿元,各项指标均名列全省前列。创业、融资、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到“十一五”末,各重点镇累计建成标准厂房 750 万平方米,累计入园企业 3090 户,累计建成服务平台 100 个。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69.5% ,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85% 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力量;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 69% ,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从业人员 185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54% ,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⑷企业做大做强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到 “ 十一五 ” 末,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 1000 户,其中超 5 亿元的 100 户、超 10 亿元的 28 户,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 77 户、 19 户,东风悦达起亚有限公司、江苏森达集团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江苏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4 户企业超 50 亿元。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 12 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82 家,省级名牌产品 130 个、著名商标 116 个,中国驰名商标 11 个、名牌产品 9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4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15 家。
⑸工业项目投入成效明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 十一 五 ” 期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 3200 亿元,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 639 个,其中完成亿元以上技改项目 288 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实施了华锐风电、悦达起亚二工厂、宏铭造船、陈家港电厂、射阳港电厂、东台风电场、大丰风电场、秦川增速机、磊达钢帘线、裕廊 100 万吨重油催化裂化等一批投资超 10 亿元的项目。
2.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问题
“ 十一五 ” 时期,盐城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工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结构不优。 化工、纺织及机械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终端、高端产品比重较低,数控化、柔性化、智能化产品偏少,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而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在全省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中间加工产品仍占主体地位。
三是重点企业规模不大。 千万元以下规模企业比例较大,年销售 20 亿元以上级别的企业很少,年销售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 2 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重特大项目不多。 缺少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重特大项目,同时项目投入产出比偏低。
五是生产性服务业不配套。 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营销服务、设计策划、信用担保、人才培养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与工业加快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1. 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各国在稳定金融形势、刺激经济复苏、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大规模综合性措施,同时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合作,对促进经济复苏将发挥积极作用。预计“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总体上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⑵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阻力,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纷纷加强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措施。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益,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扩大市场开放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
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而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物联网、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智慧地球”等新概念、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⑷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大。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重新恢复增长,全球能源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而能源资源的供给增长有限,价格仍有可能再度大幅上涨,加之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未来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和价格高位波动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⑸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继续此消彼长,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显著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2. 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内需将成为主要驱动力。 我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市化和市场化继续发展,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和市场规模扩大将推动经济增长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成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随着国内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和支持创新政策力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意愿增强,在研发、设计、标准、品牌和营销等关键环节将取得新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 “ 中国制造 ” 向 “ 中国创造 ” 转变。
三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统筹发展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有效缓解各种深层次矛盾。
四是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地位继续提高。 企业 “ 走出去 ” 步伐进一步加快, “ 引进来 ” 与 “ 走出去 ” 相结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国内创新能力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不断培育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五是区域竞争对关键要素的争夺,将引发许多新矛盾。 随 着沿海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战略实施, 区域之间各种产业要素的加速流动, 区域对新兴产业、资源、市场、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争夺会更加剧烈,由此引发的重复建设、落后产能转移,人才流动性加大,薪酬上涨,劳资矛盾增多等新矛盾、新问题,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对工业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总体上进入以沿海重化工业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 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推进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期,是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启动期,是以新兴、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期, 是实现工业经济由以量为主向量质并举发展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东北亚,服务中西部的战略思想,与上海在金融、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全面接轨。成为长三角北翼重要战略支点和产业经济联合体主要成员,成为长三角北拓门户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先导基地。与日韩港台展开全面的产业合作与交流,沿海经济区成为承接东北亚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建立与中西部产业合作通道,使我市沿海成为连接和服务中西部工业发展的东部沿海重要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内部有许多结构性、技术性、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需要解决,同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发展中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1. “十二五”工业发展有利条件
⑴区位条件进一步优化。 盐城 处于我国沿海开发的中心地带,北连环渤海湾经济区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南接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区,与港台直航,东临东北亚经济区,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相距不远。“十一五”期间 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盐城已基本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十二五”期间,随着沿海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苏北铁路交通将迈向“动车时代”,盐城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将成为沿海都市群的核心区,成为上海一个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
⑵土地、人力资源相对充裕。 盐城与周边地区比,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 1.7 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大市。全市海岸线长 582 公里,滩涂总面积 680 万亩,占江苏的 70% ,而且每年以 5 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苏 土地后备资源最大、 最具潜力的 市, 只要加以充分围填利用,既能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生态保护等,也为现代农业、临港产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人力资源相对充裕,全市总人口 810 多万,是江苏第二人口大市。随着盐城特大型城市和沿海港城建设速度加快,每年将有大量农村人力资源转向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盐城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拥有盐城技师学院等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18 所,年在校生人数突破 10 万人,每年可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各类技术人才。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财经速递
网站地图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
初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特色班
·精品班
·实验班
初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
中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普通班
·特色班
·精品班
中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