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营经济三十年历程及亮点回顾
纵观新中国创富主体的变迁,可以发现,第一代就是个体户。但是从原来的“社会闲散人员”到现在的光彩事业,从原来“夹缝中滋生”到现在“三分天下有其一”,民营经济走过了3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
尽管十分艰难,但每一次思想禁锢的突破,每一步政策法规的放宽,都引领着民营经济攀上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从“夹缝滋生”到“理直气壮”
时间: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
1963年下乡,1979年返城后,周国忠便干起了个体直到今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国忠拿到了玄妙观东脚门的1号摊位,从小摊到小店,周国忠的“群英百货”也逐渐步入正轨。提起最早的经历,周国忠感慨万分,“当时做生意就像做贼,要偷偷摸摸。”
从全国范围来看,经历过公私合营和“文革”,民营经济几乎空白。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才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知青返城热的到来,原本就棘手的城镇就业面临更大压力,不少“待业青年”为了生活,开始了第一波“个体户”之路。
像周国忠这样的苏州第一代个体户也是经历了下乡、返城、偷偷摸摸搞个体的历程。市场有需求,干个体确实有甜头,于是,修自行车,卖大碗茶,开小饭馆,办杂货店,倒买倒卖,搞长途贩运,社会出现了“个体户现象”。为此,198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自此个体户得到官方承认,但社会地位并不高。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并且范围从“城镇”扩展到了农村。1982年,“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补充”写进了《宪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表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不仅让个体户抬起头,更是给了他们大施拳脚的信心。到了1987年,私营企业也得到了正式承认。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开始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适当恢复发展个体户。1991年,在个体企业登记中,实行经营范围能宽的放宽一点,经营方式能多的放多一点,企业名称能大的放大一点。1993年工商部门制订《关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市政府批转了这一文件,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从1983年至1993年,10年的时间,苏州个体工商户增加了3.8万户,从业人员增加了5.5万人,经营领域扩展到工业、交运、建筑、文化娱乐以及信息咨询、装潢广告设计等新行业,并开始涉足高新技术领域。1981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户均只有百余元,1993年,达到户均5000余元。
乡镇企业转制加盟民营大军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2001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私营经济在舆论中曾经成了“假想敌”,各地个体户数量锐减。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冲破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束缚。同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共同发展”的方针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吃了定心丸,1993年私营个体数反弹,该年年底苏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分别同比增长18%和17%。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除了重申“共同发展”方针外,还第一次明确“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售给集体和个人。”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
1997年,苏州工商部门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其中一项措施就是“采取公有民营、民有民营、先售后股等多种改制形式,在盘活存量中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向国有集体投资参股,参与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在2002年苏州1034家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改制之前,代表苏南模式的乡镇集体企业已经先行一步转换了身份。
产权制度改革前,为了生存而采用“挂集体牌子经营”形式的个体私营企业在全部乡镇企业数中占19.2%。这时一些企业通过转制,身份从集体变成民营,苏州民营经济开始了它蓬勃发展的阶段。
1997年,全市1.2万家镇村企业中,改制、转制的占92%,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占42.7%,全市个体工商户数达121113户,私营企业数达10924户。2000年,产权制度改革转制面达99%,到年底,当年实现的经济总量中,个体私营企业占36%。
2001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部结束,当年全市私营企业数与个体工商户分别达3.93万户和16.38万户,同比增长22%和45%,新办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71万元,增长11%,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投入资本101亿元,增长65%,入库税收33.4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16%,私企户数、新办私企户均注册资本、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3项指标跃居全省第一。
民营经济投资比重首超外资
时间:2002年-2008年
1996年,在嘉馀坊,陈素兴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饭店――同济酒楼,3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40个员工,十几张台子。经过几年的发展,同济酒楼早已今非昔比,如今陈素兴参与投资的餐饮企业有5家,营业面积达27000多平方米,员工就有1500人之多,可以同时容纳600桌人就餐,十几年的时间,规模是原来的90倍。
店面一天天扩大,陈素兴越来越感受到其发展环境的宽松,无论是在昆山、吴中,还是高新区,他都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和支持。不光是陈素兴,更多的个体户和私营业主们感受到了这种氛围。从2002年以后,政府推动和政策优势更是成为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性因素。2002年,苏州提出“三足鼎立”格局,把个体私营经济纳入苏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2003年提出“民营经济腾飞计划”,2004年《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的决定》明确提出“奋斗三年,努力促进民营经济新的腾飞”,这为正在蓬勃兴起的民营经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在越来越优化的政策环境中,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一轮腾飞。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突破9.2万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超过23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79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腾飞计划中资本增长目标,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184万元,在当年省和长三角各城市中“块头”最大。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基本实现主要经济指标比2003年翻一番,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总数分别超11万户和2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突破2400亿元的“腾飞目标”。
历史永远记住的是,2006年苏州民营投资、外商投资和国有集体投资分别为672亿元、623亿元和460亿元,同比增长15.6%、7.6%、和3.6%,民营投资增幅高于外资和国有集体经济投资,总量居首,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超过三成。民营经济投资首次超过外资,苏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发展了重大转折。
2007年春节前,苏州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就推进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进行了部署,力争使苏州的民营经济在三年腾飞的基础上再创四年辉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努力实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净增注册资本300亿元以上,民营工业利润总额力争突破300亿元,新增民营科技企业300家的目标。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财经速递
网站地图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
初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特色班
·精品班
·实验班
初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
中级会计职称招生方案
·普通班
·特色班
·精品班
中级会计职称网上辅导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